dfg fdgdf sddsf dfg fggg 

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區特種部隊評析
  特種部隊訓練十分嚴格,惡劣天氣下的強行軍訓練,危險斜坡攀登峭壁訓練,及在艱苦的野外生存訓練是家常便飯,他們大都身懷絕技,如能在50公里時速的汽車上準確擊中200米外的人靶,從30米外將手榴彈準確投進小汽車的窗口等等。中國特種部隊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   在中國特種部隊中,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軍人,她們在訓練和作戰技藝上,一點也不遜於矯捷的男子漢。在某些特殊任務的執行上,她們比男性戰友甚至更勝任一籌。   現在的中國特種部隊採用的衛星定位系統,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域內定位精度可1~3米。他們可利用無人駕駛飛機和地面監視雷達等先進監視器材,使方圓幾百里的軍情即刻躍然監視器上。   中國特種部隊的隊員均能乘運輸機空運傘降,還可乘直升機機降。利用翼傘可從地面自行起飛襲擊數十公里外的目標。此外,他們還勤練包括武裝泅渡、蛙人潛航等海軍陸戰隊獨有的戰技。因此,他們也被稱為“陸地猛虎、海上蛟龍、空中獵鷹”,是當之無愧的“三棲神兵”。   中國特種部隊具有十分強大的火力配備。除配有先進輕武器及防護器材,如:“凱夫拉”頭盔、KBU88式狙擊步槍、95式5.8mm槍族,和一些鮮為人知的特種槍械。此外,他們還配有反坦克導彈、火炮、單兵火箭、火焰噴射器、等重型單兵武器,特種部隊所搭乘的米-171武裝勤務直升機有些還可挂載導彈、火箭、炸彈、大口徑機槍,火力不言而喻。   特種兵除了強悍的體魄、過人的戰技和驚人的火力外,還具有超然的心理素質,練就了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和危險都不懼、不慌、不亂、不泄氣的本領。這一點可以通過歷年來各大軍區選派的中國特種兵參加“愛爾納突擊”國際特種部隊偵察兵競賽中的過人表現看出。在比賽中,來自西方軍事強國的選手往往在身體素質和武器裝備上比中方隊員佔有明顯優勢,但俗話說的好,“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中國特種兵在“敵人”四面圍追堵截、窮山惡水的不利環境下,仍能清醒地分析形勢並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最終完成了全部比賽,並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下面就為先大家介紹解放軍七大軍區的各路“三棲神兵”。   1.贏得惟一國際特種兵最高榮譽的中國軍人---蘭州軍區特種大隊   北京中央軍委會議室正召開一次特別會議。   會議桌上擺著一份第八屆“愛爾納突擊”國際特種部隊偵察兵競賽的邀請函。對於這份邀請函,自從它從舉辦國愛沙尼亞傳真到中央軍委辦公室以來,共和國的將軍們對它的思考沒有一天停止過。這是一項本世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軍隊戰鬥力的實兵實戰競賽。它的最高榮譽是“卡列夫勇士”獎。   最後中央軍委經研究決定,把組建特種兵的任務交給了蘭州軍區。   1992年以來,每年一屆的“愛爾納突擊”國際特種部隊偵察兵競賽,首先評比在複雜地形上和體力超常消耗下,能熟練使用手中常規武器,技術精,協同好,素質全面的優秀軍人。因此,在國際上備受關注,受到每一個國家尤其是軍事強國的矚目,是世界矚目的特種部隊高級俱樂部。本次競賽共有27個國家代表隊參賽,是歷次競賽參賽人數和國家最多的一次,中國隊由8名隊員、兩名翻譯組成。   這8名隊員全部是蘭州軍區特種兵大隊中過篩子一般精挑細選出來的頂尖人物。按學歷大專以上、個頭1.80米以上的標準,能夠熟練使用各種槍械、體能、外語口語等方面進行嚴格考核,選出80多名尖子參訓,幾番對抗,幾輪淘汰,才挑出這8名隊員。8名壯士在經過幾乎是殘酷而野蠻的集訓後,練就了不管比賽中遇到任何困難和危險都不懼、不慌、不亂、不泄氣的本領。   愛沙尼亞國際偵察兵競賽除了不致人非命,其餘完全等同於實戰的對抗賽歷時4天3夜,在72小時不間斷比賽中各國偵察兵要全副武裝,每人平均負重30多公斤,完成10個控制站上22項定點競賽,隱蔽穿行150公里的密林、沼澤、河流,同時必須躲避假設敵。比賽中,7個代表隊因被假設敵反復抓獲,罰分太高,最終退出比賽。然而,大賽過去兩天,中國隊還沒有被假設敵抓住,罰分仍為零。主辦國國防部震驚了,這是前幾屆競賽中不曾出現的奇跡!愛沙尼亞國防部長為挽回面子,親自帶領近千名   精銳之師,充當假設敵,圍追堵截中國隊8名特種偵察兵。   最後一天,“敵人”懸重賞捉拿中國隊,揚言三道封鎖線固若金湯。他們自信,三天三夜沒合眼、長途負重而來、只有一個指北針、一張行軍圖和一個小手電的中國隊將束手就擒。而中國隊跪著爬過了“敵人”控制的道路下邊的深水溝,當被“敵人”發現時,他們一口氣遊到千米遠的湖岸,徹底突破第二道防線,踏進安全區。後來“敵人”傾巢出動,把中國隊逼到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這時,中國隊決定以“小代價,換取大戰果”。一小隊隊長李永剛把“敵人”引開,其他3名隊員則衝出第三道封鎖線。二小隊隊員不慎陷入沼澤地,其中3名隊員被“敵人”意外抓獲,而飛毛腿何健,借助一根樹枝脫逃。他成為100多名各國參賽隊員中,惟一沒有被“敵人”抓獲的偵察兵!   實戰中能擊退“死神”,是因為平時訓練中常常與“死神”擦肩而過。比賽中,中國隊使用的全部是國產裝備,別國隊員裝備輕巧,負重只有20公斤,中國隊員的負重卻是40多公斤;外國代表隊使用的衝鋒槍都帶紅外線瞄準儀,中國隊員沒有,靠的就是實力去拼。外國隊最感興趣的是中國隊的技能。在比賽當中,還涌現出“飛刀王”黃西山、“搏擊王”汪小鹿等明星式人物。   中國隊最終奪得全部22個競賽項目中的9個單項第一、兩個第二、3個第三和外國隊組團體總分第一名,被舉辦國愛沙尼亞授予“最佳外國參賽隊獎”。面對人高體壯、裝備精良的對手,他們最終以絕對優勢奪得全部22個競賽項目中的9個單項第一、兩個第二、3個第三和外國隊組團體總分第一名,被舉辦國愛沙尼亞授予“最佳外國參賽隊獎”(卡列夫勇士獎)。   來自蘭州特種大隊的隊員們在比賽中也不放過向外國隊員學習的機會,看到外國隊員都會講英語和本國語言,而且普通士兵也會使用GPS衛星定位系統等高新裝備,中國隊員暗暗稱讚時不忘打聽他們的學習情況;外國隊搞訓練重視實戰和對抗,中國隊就請教他們的組織指揮情況;外國隊的武器裝備比較先進,中國隊就和他們討論人裝結合問題。   2.“南國利劍”---廣州軍區特種兵大隊   廣州軍區特種兵大隊成立於1988年,是解放軍組建最早的第一支特種部隊。特種兵大隊的成員本來就是“百里挑一”,加上地處開放省份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廣州軍區特種兵大隊的個人素質和高科技裝備含量都比其他軍區的高。“世紀大演兵”中的數字化戰士就是這個大隊。他們還派遣10名特戰隊員,代表全軍特種部隊參加了“2000年國際偵察兵比賽”。   他們裝備有82無後坐力炮班、榴彈發射器、防化單兵火箭爆破器、四零火箭筒等18種火器。   越野、攀登、泅渡和射擊是他們的基礎課目,此外還需掌握GPS全球定位儀、微光夜視儀、照相偵察、傳感等15種高科技特種偵察裝備的操作使用。這些特種兵登天、入海,神出鬼沒,裝備的偵察器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他們發明的連貫階梯爆破技術,在部隊推廣後爆破作業能力成倍增長。他們還開創了特種部隊運用直升機降攜帶重武器單環節下降的先河。   近年來,為了未來跨海作戰的要求,他們還苦練搶灘登陸和直升機城市機降訓練,多次參加聯合戰役演習,次次打頭陣,出色完成任務。他們的座右銘是:“拖不垮、打不爛的優秀特戰隊員在戰火中造就。”   1998年金秋,華北某地。這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應急機動襲擊作戰實兵演習。拂曉,搭載特戰隊員的兩架直升機和4架編隊運輸機在殲擊航空兵的掩護下,躲過“敵”雷達監視,悄悄出航。他們的任務是發射標誌演習開始的第一發炮彈,摧毀“敵”指揮大樓。時間指向正點,高俊一勾扳機,糟糕,炮彈未發射出去。高俊立即判斷是擊發保險裝置上的連桿杠桿不到位導致不能正常擊發,他迅速將連桿杠桿頂到位,瞬間排除了故障,發射成功,目標命中!   今年4月,特種大隊奉命為48國駐華武官進行軍事表演,只見特種兵司機和炮手獨攬一身,單人就可以操作82無後坐力炮。   為了確保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今年“八一”前夕,廣州軍區在原特種大隊的基礎上擴編為全軍首支三軍聯合的特種作戰部隊。這支部隊可以實現陸海空三棲作戰,熟練掌握了駕駛實施遠程空降作戰、運用全球定位儀等高新技術裝備進行遠程偵察以及潛水航渡搶灘等現代軍事技能。   這支部隊組建之初,即確定了戰士由體能型向智慧型轉變、軍官由技能型向戰術型轉變、指揮員由單一思維型向綜合思維型轉變的思想。   整個部隊的軍官隊伍100%經過軍事院校嚴格培訓,60%以上擁有大學文憑,並訓練出能夠駕機降傘、飛車操舟,“全天候”、“全方位”的戰術骨幹400多名。   該部隊的戰士在服役期間,除要完成陸軍部隊一般訓練課目外,還要涉及60多個海、空軍訓練課目。按照一兵多用、一專多能的訓練計劃,每個士兵都進行半年以上的跨專業訓練,有的士兵實現了輕武器射擊、擒拿格鬥、跳傘、潛渡等多項全能。   部隊還結合未來高技術戰場特徵,充分運用現代高新科技裝備,先後配發了以全球定位儀、無人駕駛偵察機和電視傳感系統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裝備數百套,目前新裝備的利用率保持100%,所配發的新裝備全部走上練兵場並形成了戰鬥力。   他們還認真研究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戰例,根據新裝備的特點和性能,設計了山地叢林作戰、海島搶灘作戰、空降破襲作戰等30多個複雜的戰術課題、探索出了10多   種動用新裝備剋敵制機的新戰法。   這??強軍的建設和發展以及探索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過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碩果,部隊在貫徹“一切為打贏”的戰略方針,苦練在未來高科技戰爭條件下執行特種偵察作戰任務的各項技能,他們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為祖國而戰。   3.“西南獵鷹”---成都軍區特種大隊   成都軍區特種大隊是一支用高科技裝備進行特種偵察作戰的新型偵察隊伍。自1992年組建以來,他們克服了一無教材,二無模式、三無經驗等困難,努力探索現代條件、特別是高科技條件下特種部隊訓練作戰規律,不斷深化戰法研究和訓練改革,在偵察引導、空中切入、破襲作戰、緊急撤離這四個戰場課目上取得了豐碩的訓練成果。   這支部隊現駐守在成都市,現任大隊長劉友春、政委孫勇,官兵絕大多數來自西部貧困地區,但裝備和人員素質並不差,是成都軍區科技練兵的模範單位。電視劇《突出重圍》中的數字化小分隊,機降作戰,戰場資訊電視傳輸,紅、藍雙方的前沿偵察等很多鏡頭就是從這個大隊平常的訓練資料中剪輯出來的。還有劇中真槍實彈對著士兵搞射擊訓練,預防高技術戰爭中的電子炸彈,藍色雪狐小分隊等等都是導演從該大隊平日訓練中得到的靈感。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這套片子,一睹他們的風采。   他們5次獲得特種訓練成果一等獎,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被總部和軍區稱讚為是“西南獵鷹”。   4.“能偵善打一代精兵”---北京軍區特種大隊   黎明,寧靜的某機場,突然火光沖天,槍炮聲大作。北京軍區某特種作戰部隊“奪控要點”實兵演習正在這裡進行。   這次實兵演習是在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的配合下進行的。數名特種作戰隊員駕乘動力傘在夜幕中悄悄潛入“敵”機場邊緣。他們運用攜帶的全球定位系統、戰場電視系統和夜視偵察器材,對“敵”展開全方位立體偵察,引導兩個梯次的上百名特種作戰隊員乘坐運輸機、直升機如神兵天降至機場指揮塔臺附近。在武裝直升機、殲擊機、強擊機、電子干擾機、通信直升機的支援下,他們利用迫擊炮、火焰噴射器等武器,對“敵”通信樞紐、雷達系統、彈藥庫和火力點等要害部位實施打擊,並迅速突入機場指揮塔內,抓獲“敵”一名高級指揮官、一名高級維修師和部分裝備技術資料。特戰隊員立即將其押解並撤離機場。行動結束。整個演習時間僅用19分鐘。這支特種兵部隊的每一位偵察兵都必須具備多種作戰技能,武裝泅渡就是其中一項。這些隊員不僅能在風急浪高的江河、湖泊、海上連續泅渡數小時,還能在水中潛泳,完成水上攻擊、水下爆破、駕駛舟艇等任務。   他們裝備有GPS/GLONASS交聯衛星定位系統,精度可達3~5米,地面監視雷達、無人駕駛偵察機等先進偵察和定位手段,可在短時機內“透視”方圓近百公里範圍內的“敵”導彈發射陣地、指揮控制中心等戰略目標。   他們還有一支動力飛行傘分隊,可遠距離飛躍數十千米的複雜地理障礙,隱蔽接敵。每位偵察兵還必須利用攜帶的迫擊炮、火箭筒和噴火器等多種武器,以迅雷之勢,將“敵”直升機平臺、導彈陣地和偵察雷達預警系統等要害部位,盡數摧毀。   拜地理和資源所賜,北京軍區的這支特種兵分隊在資源分配和人員選拔上有超越其他軍區的優勢。例如,其他軍區大都只有一個甲類集團軍,地處偏遠地區的軍區就是在這一個甲類集團軍中一下子挑選幾百兵“能文能武”的精兵強將都往往捉襟見肘,而北京軍區的這支部隊兵源卻可以在38軍和27軍兩個甲類集團軍中慢慢地挑。在武器裝備方面,他們也是全軍最先發配新型作戰頭盔和95式自動步槍的單位。他們在近期又是首先裝備具有“強大爆炸力”單兵爆破器和攜帶型鐳射致盲器等先進裝備的特種兵單位。   自組建以來,他們先後完成中央軍委、總部、軍區賦予的40餘項重大軍事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被總部機關譽為“能偵善打的一代精兵”。   5.“東北猛虎”---瀋陽軍區特種大隊   曙光初露,某機場上空,一支特種傘降分隊迅速著陸,面涂迷彩的傘降隊員迅急撲向“敵”機場要害部位,在我航空火力支援下,對“敵”機場指揮中心、停機坪實施突擊;動力翼傘分隊、蛙人分隊分別對敵防空陣地、警戒雷達實施突擊。硝煙瀰漫中,破襲成功。我特戰隊員搭乘運輸機,在航空兵、艦艇掩護下迅速撤離。這是瀋陽軍區某特種大隊與海、空軍協作,破襲敵機場綜合演練的場面。   與此同時,一支被稱為“海上突擊隊”的潛水小分隊,全副武裝潛入“敵戰區”,神不知鬼不覺地對“敵”水下目標成功爆破後,又駕駛空中動力翼傘破霧駕風直臨“敵”區實施偵察、空降破襲。這就是有“東北猛虎”之稱的瀋陽軍區特種大隊。   針對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時部隊要天上飛、水中行、荒野生存、小群多路等特點,這個特種大隊在演練中注重強化單兵野戰自我生存保障能力。他們打破常規,把單兵自我生存能力訓練時間增加了2/3,每年都到叢林、高山、沙漠、草原等生疏惡劣環境,進行3至4個月的野戰生存強化訓練,不住民房,不帶食物,先後探索出幾十種野外自我生存方法。   他們著眼特戰隊員在執行特戰任務時大都使用高科技隨行工具和特種武器裝備的特點,探索衣食住行保障向高科技轉換方法,適應執行任務“快節奏”需要。如今,昔日背的“乾糧”改成了攜帶高集成、高熱量、高蛋白的“高能食品”;過去的“埋鍋造飯”變成了使用快速多能加熱杯加熱、燒湯;以往靠挖貓耳洞睡覺變成了睡輕便保暖睡袋。他們還在科研部門的協助下,在穿鞋戴帽、恢復體能、防衛防病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探索。   為適應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時陸路、鐵路、水路、航空多種交通工具交叉使用,吃、喝、拉、撒、睡居無定所的特點,他們還拓展社會化保障渠道;圍繞立體交通保障需要,與戰區內的地方陸、海、空交通部門建立了密切聯繫,他們把一些訓練內容搬到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進行;今年6月下旬,瀋陽軍區特種大隊圍繞在叢林、   高山、街巷等各種複雜環境下執行特種作戰任務,演練吃、住、行等後勤保障,對特種部隊的後勤“特”起來進行了有益探索。   該特種大隊針對開展機降、傘降、潛水等課目訓練,需要動用飛機、艦船等自身難以解決的難題,積極爭取軍區有關部門的支援,主動與空軍某運輸團、某直升機大隊、某海軍試驗基地展開協作訓練,打破了制約戰鬥力提高的“瓶頸”。在近日一次演練中,他們首次同時採取“海、空、鐵、路”四種輸送方式組織部隊進行遠程立體機動,取得成功。   今年,這個特種大隊在進行傘降訓練時,空軍某飛行團請示上級改變訓練計劃,使大隊傘降實跳訓練按正常計劃進行,並成功探索出滲透偵察、引導打擊等戰法。空軍某運輸團傾心盡力保障飛行,嚴格按協同作戰要求制定訓練計劃,主動為特種大隊訓練創造條件。潛水訓練時,海軍某基地主動提供場地,派出專家和技術骨幹到現場指導。在協作訓練中,該特種大隊主動擔當“磨刀石”,幫助兄弟單位嘗試一些反特種作戰的新課目,使雙方都受益匪淺。   協作訓練使這個大隊如虎添翼,至今這個大隊已進行傘降、機降訓練5000人次,潛水訓練1000人次,結合特種部隊未來擔任的作戰任務,進行10次大規模的綜合演練,陸海空三棲作戰能力大增,探索出立體破襲、特種救援、夜間複雜地形武裝跳傘、水下滲透等60多種新戰法,其中有的戰法還填補了我軍的空白。   在未來跨海作戰中,這只“東北猛虎”將在實戰中體現自己的實力,為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再立新功!   6.“中國飛龍”---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   1992年歲尾,中國的東南某地,一支擔負特種作戰任務的部隊誕生了。這就是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   特殊戰場建奇功   1993年10月,安徽王界某山區。深夜,幽深的山坳燈火通明。身著戎裝的參謀幹事奔波穿梭,文電情報往來不斷。這裡是我軍最大的合同戰術訓練中心。一場由南京軍區組織的師規模實兵檢驗性對抗演習正在這裡緊張地進行。   此時,“紅軍”“藍軍”均已完成兵力調集。“紅軍”是戰爭年代功勳卓著的甲種師,對手是我軍第一支正規的“藍軍”模擬部隊。   然而,對抗的焦點卻在“紅軍”“藍軍”之外。一支人數不多、裝備精良的小分隊成為對抗雙方以及演習總導演三方關注的“中心”。   任務是在演習開始前一天傍晚下達的。當時,各項演習預案已經製訂完備,只等著一聲令下戰鬥打響了,負責導調演習的一位軍區首長突然提出,總部和軍區領導要在指揮部通過戰場電視系統觀看到60公里外的空降反空降對抗的實況。   這支小分隊被指令完成一項特殊任務,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躲過“紅”“藍”雙方的警戒和搜捕,設置這一系統。配屬給小分隊的戰場電視系統理論傳輸距離剛好60公里。而且對抗的地點也要小分隊自己從星羅棋佈的演習場所中偵察發現。時間只有短短一夜,這是一場勇敢加智慧的遊戲。沒有一分鐘的猶豫,小分隊攜帶裝具連夜出征。   天公也來與他們作對,綿綿細雨浸透了幽谷山林。在生疏的地形中,小分隊官兵踏著泥濘的山路、穿梭在群山峻嶺之間。他們繞過“紅”“藍”雙方的警戒線,與雙方的反偵察小組巧妙週旋,終於發現了預定演習場,他們隱蔽潛上一個個可以架設機位、距離適宜、隱蔽性好的制高點,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指揮部的觸角布設到“紅”“藍”兩軍的眼皮底下。   黎明時分,6路51個機位的戰場電視網開始正式運轉,整個戰場的實況通過中繼站清晰地傳回指揮部。“紅”“藍”兩軍司令目瞪口呆。   這個小分隊就是來自剛剛組建一年的南京軍區“飛龍”特種大隊。在這次演習中,“飛龍”特種大隊官兵還成功地對“紅”“藍”雙方完成了11架次的航拍航攝任務,完成了對“藍軍”防禦陣地的野戰照相偵察和快速沖洗任務。他們還配合“藍軍”對“紅軍”實施了4組12次滲透行動。   特種訓練特種兵   “飛龍”特種大隊組建之初,其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就明顯高於一般部隊。大隊的武?僅高新技術裝備就有十餘類數十種,有戰場電視、無人機、雷達、傘具、潛水具等。各營、連,甚至一個排裏,戰士們的專業也都不盡相同。   現任大隊長江建雄,在加入“飛龍”大隊之前幹過23年偵察兵。他在當偵察連長時曾經創下“8米抓繩上6秒3”的軍區紀錄。像江建雄一樣,大隊許多官兵都是帶著   “一根繩子一把刀”創造的輝煌,從偵察兵部隊選調來的。   根據南京軍區的特殊環境和所擔負的作戰任務,上級賦予特種大隊的基本作戰任務是:飛越千里搶奪戰略要點,深入敵後突襲要害目標,聞龍潭虎穴搭救被困人質,每一項特種任務,都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能是在冰天雪地或熱帶叢林,可能是在黎明清晨或黃昏子夜,可能是在繁華都市或孤島戈壁。“大強度、高難度、多險度”的超常規、特種化的訓練,是完成這些任務、剋敵制勝的主要途徑。於是,在烈日噴焰的酷暑,在冰凍三尺的嚴冬,在疾風暴雨的深夜,在一切可以培養意志和體魄的機會裏,特種訓練鍛造出一個個鋼筋鐵骨的特種兵。   1995年7月下旬,“飛龍”大隊官兵全副武裝,每人攜帶一壺淡水、3兩大米。開赴遠離陸地的4座無人島礁進行為期3晝夜的野外生存訓練。在島礁上,他們攀岩石、宿灌木,天上吃海鳥,地下捕蛇鼠。正當完成任務即將撤離時,一場颱風襲來,他們被困在巨浪與狂風之中。   淡水沒有了,他們就飲雨水或沙石過濾的海水;糧食沒有了,他們就用海草或吸附礁石的貝殼充饑;風雨襲來時,他們就靠著礁壁抵禦風雨6天6夜,在小飛蟲和蚊子的輪番襲擊中,憑著過人的毅力與體力,他們走出了死亡地帶。   為了高標準地擔負起局部戰爭和各種衝突事件中偵察、滲透、襲擾、打擊等特殊任務,“飛龍”大隊在江建雄帶領下,不斷增加訓練中的高技術含量。在“敵”情設置上,增加了“前方狹窄路口可能有敵感測器材”、“正前方高地有敵夜視器材偵察”、“接上級通報現在正是M國衛星偵察時間”等多個高技術性質的障礙;接敵方式上,在摩托化開進、徒步開進的基礎上,增加了傘降、機降和潛水多個內容;衛星定位儀、頭盔式夜視儀、熱成像儀、麻醉槍、微聲衝鋒槍等多种先進裝備也被引入訓練全過程。   一次次探索,一次次闖險,“飛龍”大隊創造了運用動力翼傘隱蔽接敵打擊敵飛機洞庫、運載潛水員清除登陸灘頭水雷等戰法,進行了“直升機跳傘”的訓練改革,實現了“無人機切線飛行法”的革新,極大推動了部隊戰鬥力的提高。   陸海空三棲雄風   傳統的偵察兵,活動範圍往往僅限於陸地與淡水江湖。而“飛龍”特種大隊卻要能遂行陸、海、空三棲作戰。“陸上猛虎、海上絞龍、空中獵鷹”,是人們送給他們的美譽。   1998年夏,大隊進行萬米海上游泳考核。官兵們下水後,風浪陡然劇增,一個個大浪劈頭蓋臉直砸下來。一些參謀考慮到頂浪游泳可能會使體力消耗過大,建議考核距離改為8000米。但大隊長江建雄斬釘截鐵地說:“以我為標準,我就是回遊的轉捩點。”帶頭向怒海中搏風擊浪而去。官兵們緊隨其後,一步不退。抵達原定目標了,江建雄又向前游去─最終,考核在12000米處完成,一舉刷新了大隊成建制深海武裝泅渡最遠的紀錄。   與海戰訓練一樣,空降訓練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也非常大。跳傘時對飛機的飛行高度、風速、雲層等氣象條件,都有嚴格的要求,稍有閃失,就會釀成災難。   1998年5月19日,某訓練場上空,隨著一架架飛機掠過,空中盛開了一朵朵雪白的傘花。“飛龍”大隊正在這裡進行一年一度的空降訓練。   當剩下最後兩個架次時,天氣突變,降落區上空的雲高降到700米左右,能見度降到600米,飛機在空中若隱若現,氣象條件到了安全訓練的臨界點。在場的幾名跳傘專家碰頭後認為不能跳。然而對部隊素質心裏有底的江建雄,卻堅持要鍛鍊一下部隊。他走到指揮位置,手臂一揮:“特種部隊的目標是培養全天候作戰的傘兵,打仗不可能讓我們等一個好天氣才開始。跳,勇敢地跳!”   在江建雄的指揮下。官兵們在白霧茫茫的天空中,穿雲破霧,安全著陸。這次訓練,實現了不良天氣條件跳傘的一次成功突破。   複雜的環境,除了訓練出特種兵過人的軍事技能外,他們的心理素質也日益成熟。1997年6月的一次傘降訓練中,老戰士王偉第一個跳出機艙,4秒後,新戰士石鵬飛跟著跳了下去。突然間,一陣強氣流衝來,石鵬飛連人帶傘被衝向左下方王偉降落傘的排氣孔上。頓時,兩個傘續在一起,成自由落體疾速下降。生死他關之際,王偉冷靜地指揮石鵬飛抱住自己的肩膀,使石鵬飛轉身打開備份傘,雙雙安全著陸。   “飛龍”特種大隊陸海空三棲作戰的雄風,在最近的一次對“敵”機場隱蔽破襲的實兵演習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演習中,特種大隊的無人駕駛偵察機首先飛到“敵”機場上空航拍偵察,及時準確地傳回情報資料。隨後,作戰分隊的官兵或用動力翼   傘滑翔而至,或從1000米高空傘降著陸,或從懸停在空中的武裝直升機迅捷而下。他們猶如神兵天降,迅速控制機場,掩護運輸機向戰場送來可打擊敵裝甲目標的   “重型武器”。   與此同時,另一批特戰士兵全副武裝地從海上泅渡而來。他們戰勝暴雨怒潮,迅速搶灘登陸,趕至機場前線。頓時,“敵”機場跑道、飛機等多個目標遭到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襲與轟炸,炮火紛飛,硝煙瀰漫。“敵”軍防守全線崩潰。   南京軍區的“飛龍”大隊多次出色完成總部、軍區賦予的重大演習和保障任務,被譽為“中國飛龍”。   7.“黑色貝雷帽”---濟南軍區“雄鷹”特種大隊   片片紅葉將昔日群雄逐鹿的蒙山帶進了深秋時節,習習秋風把昨天孟良崗戰場殘餘的硝煙輕輕拂去。   忽然,陣陣戰機的轟鳴聲由遠而近,打破了深山幽谷多年的寧靜。放眼望去,幾十架武裝運輸直升機呈梯次隊形淩空而來。同時,蜿蜒起伏的山道上,由噴塗著迷彩圖案的裝甲輸運車、偵察戰鬥車、戰場電機車等數百輛特種車輛組成的綠色長龍隆隆向前開進。透過捲起的蔽天煙塵可以看到,一排排頭戴黑色貝雷帽,臂嵌利劍閃電標誌,臉上涂滿油彩的軍人精神矍鑠,目光犀利,宛如一座座雕塑。神秘的面孔,陌生的車輛,與眾不同的穿戴和氣勢,引起路人的駐足。   這支充滿神秘色彩的部隊,就是濟南軍區的“雄鷹”特種大隊。此時,正以空中運輸和陸地摩托化機動相結合的快捷機動方式,向演習地域集結。   “煉獄”訓練,個個身懷絕技   “雄鷹”特種大隊是一支集特種偵察、特種作戰於一體,編制精幹,裝備精良,可遂行陸地、海上、空中三棲作戰任務的新型部隊。為了成為一名真正的特種兵,“雄鷹”隊員個個經歷了超常的嚴酷訓練。   在這裡,每名士兵除每天完成正常的訓練課目外,還要進行拉力器、杠鈴、啞鈴、臂力棒和俯臥撐等各100次的“十個一百”練習。早晚兩次10公里武裝越野,是特戰隊員每天的必練課目。特種部隊教官制定了一個同中國足球甲A隊員體能測試類似的“12分鐘跑”,但卻大大超過甲A標準。12分鐘,3300米及格、3400米良好、3500米才能達到優秀,並且是在陰雨天和泥濘坡陡的山路上測定。   特戰一連三班,班長魯法忠的床頭墻上貼著一張“硬氣功一日練習計劃表”:氣沉丹田練靜坐30分鐘,身體倒立頭頂地30分鐘,頭撞墻500次,手掌、拳頭、雙肘、雙膝擊打沙袋各300次。我們隨便找出一名戰士,只見他頭頂上露出雞蛋大一片禿斑,手掌手背佈滿堅硬的老繭。由此可見,特戰隊戰士平時訓練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訓練場上“雄鷹”隊員們尤顯身手。他們飛車捕俘,好似雜技演員在表演特技飛車;攀援絕壁,宛若敏捷機靈的猿猴;擒拿格鬥、制服強敵,就好比在囊中取物。   特種射擊場上,模擬施放的毒氣瀰漫著,400米外的靶子,在濃濃的煙霧中忽隱忽現。只見4名全副武裝的“雄鷹”隊員飛速躍進到射擊地線,臥倒、出槍、上膛,“叭、叭、叭”一陣激烈的槍聲響過,14個靶子全被擊中倒地,前後僅用了1分40秒。   一場營救人質的演練,隨著一陣刺耳警笛開始了。8名“雄鷹”隊員分乘兩輛裝甲防彈車,呼嘯著撲向一幢孤零零的六層大樓。隊員們翻身下車,兩名隊員正面進行攻心喊話,其他隊員悄悄迂迴到大樓側面,利用樓層的水管和陽臺,“嗖嗖”幾下攀到樓頂,順勢垂下兩條繩索,“刷--”兩名隊員破窗撞入被扣押人質的房間,子彈像長了眼睛一般射進“暴徒”的胸膛,而緊挨在一起的人質卻安然無恙。   上天入海,練就“三棲”硬功   在濟南軍區特種大隊,2/3的隊員能熟練駕駛坦克、裝甲車、汽車等各種裝備車輛;人人都能掌握萬米泅渡和海底潛行技能;1/3能乘機執行傘降、機降偵察作戰任務。經上級考核和參加實兵實裝演習檢驗,這個特種大隊已經具備了陸上滲透、空中快速機動、“三棲”偵察作戰的應急機動作戰能力。   隨著、架架飛機掠過,蔚藍的天空上飄下朵朵彩色的雲霞。有人把跳傘形容成“天女散花”,可沒有人知道每次跳傘著地的衝擊力是450公斤,“雄鷹”隊員們要經受600次的地面訓練,小腿必須經歷“三腫三消”,才有天上美麗的三分鐘。該特種大隊已經連續5年圓滿完成上萬人(次)的傘降訓練後,前不久,還首次順利完成了利用直升機傘降,實現了該大隊傘(機)降訓練向多機型、多傘型、多地域、全天候的作戰能力的轉變,使官兵們能在複雜地形、殊氣候下順利執行各項特種作戰任務,   大大提高了部隊戰鬥力。   盛夏的8月,魯中某山區,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實兵對抗演習正在進行。只見“紅”軍一架直升機從山谷中超低空飛行,巧妙地避開了雷達監視,降落在“敵導彈陣地”的附近。12名滿臉涂著迷彩的特戰隊員攜帶爆破器材,敏捷地躍出機艙,直撲“敵導彈陣地”。他們趁著晨霧的掩護巧妙地躲過“敵”哨兵,幾分鐘功夫已安置好炸彈,撤到安全地帶。隨著“爆破專家”陳志華輕輕按動電鈕,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陣陣沖天的爆炸聲,“?特戰隊戰士,不僅是天上的“神兵”、地上的“猛虎”,同時還是海中的“蛟龍”。   武裝泅渡時,特戰隊戰士身著迷彩服,攜帶4枚手榴彈、一枝衝鋒槍,在1小時20分鐘時間內完成5000米的武裝泅渡任務。武裝泅渡往往選擇在風雨天氣進行。每進行一次這樣的訓練,對於特戰隊員來說既是對身體素質的考驗,更是膽量和意志的較量。“雄鷹”大隊蛙人分隊排長吳海燕,曾創造了海上萬米泅渡上5小時,水下定向潛水x000米誤差只有3米的好成績。199x年8月,“雄鷹”大隊進行海底破障訓練。吳海燕已圓滿完成了深水清除“敵”水雷任務,在返回途中突然發現通道深處還隱藏一張裝有爆炸物的網,這時他的氧氣已經不多了,但她毫不猶豫地遊到障礙物前迅速排障,待他浮出水面卸掉裝具,眼、鼻、耳都滲出了點點血珠。   野戰生存,挑戰生理極限   為在極其艱難的野戰環境中,練就一套走、打、吃、住、藏的生存本領,特戰隊員必須經受住殘酷環境的挑戰。   首先,特戰隊員必須學習掌握生存的基礎知識,會檢驗水質是否有毒,能識別植物可否食用,還要學會抗擊兇猛野獸襲擊等生存本領。每次野戰生存訓練,特戰隊員要全副武裝,負重35公斤,7天7夜之內在複雜地域行軍300公里,同時完成特種射擊、敵情偵察和穿越敵人封鎖線等20項戰鬥課目的訓練。生存中最重要的物質是水,但每人一天就發1壺水。再一個難題就是解決吃的問題了。自帶的兩塊壓縮餅乾吃完後,螞蟻、野鼠、蚯蚓、蛇等便成了“上等餐”。   駕馭新裝備,戰場如虎添翼   作為一支快速反應、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利刃”,必須擁有與其相配套的一流武器裝備。“雄鷹”大隊裝備有KBU88式狙擊步槍、麻醉槍、微聲槍、匕首槍等許多鮮為人知的特種槍械;配有82無後坐力炮、HJ-73/PF89單兵反坦克兵器等重火力武器;“凱夫拉”頭盔及防彈背心和攜帶型GPS;最先裝備了國產新型無人偵察機;戰場電視和傳感系統,取代了偵察兵脖子上的望遠鏡。秘密滲透的偵察兵,只要將遠紅外夜視系統、熱成像儀等先進的偵察設備秘密置於敵後,不管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都能準確地找出敵人的方位和行動方向。情報處理系統一聲不響,將戰場部署情況展現在身後幾百公里外指揮所的電子沙盤上,車輛斗室之間便可縱覽天地之間敵我態勢。有人形象地把“雄鷹”大隊比喻成“小型兵器博覽城”,其中有些裝備已達國際先進水準,這在全軍任何部隊都是少見的。   在一次立體奪控機場演習中,為了查明敵機場工事構築、兵力警戒、重要設施部署的詳細情況,“雄鷹”先遣偵察力隊操著有“空中摩托”之稱的動力翼傘,趁著拂曉超越敵地面數十公里防禦地域向機場方向飛去。   在距機場場x0公里的x000米高空,所有隊員關閉發動機,進行超低空滑行,像飛鷹般悄悄地降落到敵機場進行抵近偵察。當黎明的曙光照亮大地的時候,動力傘群又自行起飛消失在天邊……   如今,特戰隊員不但個個具有上天乘機傘降機降,下海萬米泅渡海底潛行,陸地駕駛各種裝備車輛的“三棲”本領,而且從大隊長到普通士兵,電腦、電工學、電子電路、遙感氣象等高新學科列入了每一名官兵的學習日程。“入伍即入學”,戰士們入伍一年所學的知識相當於普通大學半年的學習內容。每個特戰隊員要學會駕駛裝甲車、坦克、汽車等機動車輛;掌握8種以上的輕武器,完成在雨、雪、霧、風,沙漠、叢林等特種氣候和地域下的射擊訓練。還要會識別國外十種以上武器的分解結合和使用方法;會簡單英語對話;能掌握3種以上地方方言。一些部隊高科技練兵學微機只是打字,在“雄鷹”大隊是實實在在的應用,因為80%的新裝備都是微機控制,作戰指令、訓練資訊通過網路傳輸,並與軍區局域網相連。在“雄鷹”大隊,戰士們把黑色貝雷帽和利劍閃電臂章看做像清華、北大的校徽一樣譽高於世。   為適應訓練需要,特種大隊建立了高科技學習室、電腦網路中心、指揮自動化局域網等。特戰隊員要在一年時間內學完《電子電路》、《電腦知識》、《現代高科技裝備》等課程;第二年,人人都要掌握無線電遙控、衛星定位、電腦控制、航空判讀等30多項專業技能。特戰隊員都要掌握大隊所屬的新裝備,使之形成戰鬥力。不僅如此,199x年7月,他們還自己動手將II型靶機改裝成為無人偵察機,成為我軍無人偵察機領域的先行者。目前,該隊所屬的無人機偵察隊,60%的官兵取得大、中專以上文憑;28名骨幹成為駕馭無人偵察機的多面手;培養出了“保險專家”毛雲強、“地圖掃描能手”胡家軍、“判讀編輯師”王鵬等一批人才,圓滿完成了24次無人機飛行偵察演習任務。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好站連結:http://tw.myblog.yahoo.com/eli049285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vnpfl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