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fsdf dfgfg sddsf dfg fdgdf 

天氣不好能打仗嗎?談氣象與軍事   個人心得寫作

不容否認的,台灣真的是一個面對強敵的國家,而就在兩岸關係表面看似平靜的背後,對岸的解放軍仍是成天精訓苦練的追求「首戰即決戰」的戰略構想。就台灣海峽這個特殊的作戰環境來說,氣候因素仍然影響雙方軍隊的部署與決策者的用兵限制。

因此,如果以戰例做一個探討,事實上也是有助於讓民眾瞭解氣象與軍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也進一步建立「全民國防」的理念。

颱風時常襲擊台灣,或許有很多人會認為,刮大風下大雨的日子,是不會有立即性的軍事行動的。但畢竟「兵不厭詐」,氣象對於戰爭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稍有不慎,常可導致全軍的潰敗,其中較為著名者有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對俄用兵、蒙古的征日….等實例,關心台海安全的人實不可不察。

氣象理論的發展,基本上還是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出現陣地戰敵我對峙的概念而建立,其後再因對軍事任務的需要而促使氣象學不斷精進更新。尤其是在高空(空中作戰)和亞熱帶(中南半島)區域方面。

運用氣象的戰爭



不過,如果翻開歷史,當年黃帝軒轅氏與「蚩尤」的大戰,就是一次運用氣象的戰爭。

蚩尤是南方蠻族的酋長,傳說在其起兵時,還請了「風伯雨師」降大風大雨,黃帝為了抵擋風雨之危,特勞動了「應龍」和「旱魁」才使風雨停止,殺了蚩尤。又有記載說黃帝與蚩尤前後爭戰9次都未分勝負,就是因為蚩尤能作雲霧,使得黃帝的兵馬在「涿鹿之野」為大霧所陷,莫知南北東西,不能動彈。最後黃帝才利用新發明的指南車,讓兵馬得以走出迷陣,擒殺蚩尤。

這些傳說,雖然並不為西方兵家所採信,但其誘敵於氣候不適地區,並應用其特有的指南車,克服氣候限制,戰勝蚩尤,均是符合邏輯且極為可信。而黃帝與蚩尤之戰,為我國傳說中最早之戰爭,而氣象對於戰爭之影響,也就在這最早的戰爭中顯現。

也因此,在用兵的過程中,常有風、雨、雲、霧、酷寒、溼熱…..等自然現象干擾著軍事行動。只有具有足夠氣象知識,才有可能有克服或利用自然現象以獲致決定性的勝利。

換言之,這些自然現象就是大家熟知所謂的「氣象」,其與軍事運作關係至為密切。

氣象對於戰爭勝負之影響,甚至導致全軍潰敗的實例相當的多,從拿破崙、希特勒的征俄失敗,到近年來的伊朗人質事件,都是相當值得參考的戰例。

拿破崙(1769~1821),這位被稱為軍事天才的亂世英雄,早年遠征埃及,因為不知北非氣候嚴酷,白天熱而夜間氣溫躆降,士兵紛紛不支倒地,迫使拿破崙不得已回師,只不過1810年是拿破崙一生事業的顛峰,沒有人會怪罪他會打一場無疾而終的戰役。

2年後,拿破崙再次統領60萬大軍攻入俄羅斯,但由於天時地利未能配合,再加上那一年寒冬提前1個月來臨,就是這短短的1個月,使法國遠征軍陷入冰天雪地的絕境之中,拿破崙軍隊尚未與敵人主力交戰,即因寒冬而喪失戰力,遭受空前的慘敗,於1812年12月18日狼狽逃回巴黎。

沒想到,拿破崙在逃出厄爾巴島後,雖再次重掌政權,但在同年6月18日的滑鐵盧一役,遭到豪雨侵襲,使其部隊無法集結,再敗於英軍威靈敦公爵之手,致使法蘭西帝國頓時瓦解,而拿破崙亦從此也就正式退出歷史的舞台。

拿破崙征俄的失敗,顯然沒有讓130年後的納粹德國記取教訓。希特勒(1889~1945)在1941年6月22日下達了「紅鬍作戰」命令,揮師進入蘇俄,希特勒也瞭解氣候是決定征俄勝敗的關鍵。所以他希望能於冬季到臨前,結束入侵戰爭,迫使蘇俄投降。不料過於自信的希特勒,就在入侵蘇聯之際,同時進攻巴爾幹半島,這兵力分散的結果,致使德軍無法實施「閃電戰術」。

再加上德軍對於氣象的不定因素判斷不夠正確,過份冒險,當年10月,蘇俄冬季提前駕臨,使其軍隊前進陷於極度困難,最後在強大的「冬將軍」的迎頭痛擊下,而喪失了大部兵員與武器,從此德軍就節節敗退,終在東西戰場夾攻下而宣告投降。

近年,氣象因素影響作戰或軍事行動的,還有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例子,那就是發生在1980年的伊朗人質事件。

為了仿傚以色列突擊恩德比機場解救人質,美軍在1980年4月24日分別由尼米茲航空母艦起飛8架RH-53型直昇機,配合由埃及飛來的6架C-130型運輸機,進入德黑蘭東部的大鹽沙漠中曾是美軍秘密基地的帕西巴丹,至25日前後歷時10小時的行動中,起先是3架直昇機故障,後來又決定撤退的行動中發生直昇機與運輸機在地面相撞的慘劇,致有8名救援人員喪生。

這項任務完全失敗,美國國際地位盡失。

根據事後各方面的分析,其中「天氣」似佔有很重要因素,蓋其不僅導致直昇機故障,同時,也是飛機相撞及人亡的主因。根據美軍報告,他們是遇到了「Haboob」,這是出現在北非至中東一帶因沙陣或沙爆而導致滿天沙爆的一種天氣現象的名稱,最容易出現在沙漠地區,因而造成飛行員視界不良使飛機機械受損,而發生一連串的災難,真是出師不利。

氣系理論與軍事運用



在氣系理論與軍事運用方面,由戰例,包括屬於季節的氣候,短期內的天氣變化、以及短暫時間的天氣突變等,都有可能在軍事作戰上造成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指揮官或國家領導人稍有不察,均可能在未遭遇敵人前,即嘗敗績,甚或招致徹底失敗。

既然氣象如此的影響了軍事運作,則有關氣象之知識就有略加介紹的必要。什麼是氣象呢?簡單的說就是指大氣現象,所以,研究大氣現象的科學就是氣象學。

以氣象學的主流,也就是西方當前的氣系理論來說,無疑的,1644年托里西里(Torricelli)發明了氣壓計(Barometer),首先提出空氣有重量所以會有壓力,且氣壓隨著時間的不同和地點的改變也不一樣的理論,托里西里可以說建立了氣系理論的基本架構。

後來,人們才發現,地面氣壓的系統性分析與結合風暴系統的天氣事件有關係,如低氣壓的來臨則帶來惡劣天氣,高氣壓又轉為好天。且自從無線電報發明之後,傳遞氣象資料也成為最重要的工作。

克里米亞戰爭時,許多對氣象有研究的軍中學者就能繪製天氣圖了,只是當時非常粗略。

20世紀以後氣象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理論方面,最傑出的成就是挪威人皮鏗尼父子(Bjerknes)所提出的氣團、氣旋和鋒面(Air Masses Cyclones and Fronts)學說,他們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軍陣地對峙的啟示。

皮鏗尼父子的理論強調兩個各據一方,空氣秉性不同而相對峙的氣團,其接觸界限的地方常會有很明顯的天氣現象發生,有時還相互劇烈影響,這種現象與兩軍對峙接觸線附近劇烈戰鬥非常類似,故他們直接引用戰事所發生的地方(Part where the fighting is taking Place)的定義「Front」,用之於氣象上稱為衝面(Fronts)。

更今一步的解釋是,假使冷空氣向南進行,將暖空氣抬起,此種鋒面稱為冷鋒(Cold front);而當從南方來的暖空氣較強,取代了較弱且退卻的冷空氣時,此鋒面稱為暖鋒(Warm front),如果這兩團冷、暖空氣勢均力敵,不相上下,則這條交界面就沒有顯著的移動,無人稱之為滯留鋒(Stationary front)。

這理論成為解釋和預測天氣最主要的依據,這種現象是中緯度地區所特有的,至於低緯度的熱帶地區的天氣特徵,諸如颱風等現象進一步的瞭解,則是拜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之賜。

氣象影響了軍事運作,而氣象學也因為滿足支援戰爭需要而獲得長足的進步。

到了1930年代末期,以氣球帶著稱為無線電探空儀(Rauinsonde)的儀器作日常的高空觀測,使世人對高層大氣的溫度、氣壓、溼度和風向風速有所瞭解。

當1950年代高速電子計算機(Computer)發展引進的結果,在處理及運算龐大的氣象資料方面,可說是全靠它。事實上,電算機不斷的發展,每每有最新、最快速及容量最大的機型問世,第一個使用單位就是氣象。如此方能研究大氣的立體構造,而這些資料除了可供分析及預報天氣外,並是提供飛行、飛彈及火箭運作時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1960年4月1日發射成功之氣象衛星(Weather satellite)泰洛斯一號(TIROS-1)。氣象衛星分繞極和同步兩種軌道,它的偵測和預報之功能,使得氣象學家和氣象資料的使用者都有嶄新的認識,尤其是在空曠沒有氣象偵測站廣大的海洋面上。

運用氣象因素遂行作戰任務



軍事作戰對氣象因素之運用,正日趨廣泛,有關氣象之指參作為,大部分均已納入軍事制度與相關作業程序,因此,對於如何運用氣象因素,以達成軍事目標?除了要遵循相關準則外,特須重視幕僚,提高指揮效能,以及針對氣象特性,創新戰略戰術等要領做進一步的探討。

當年,蘇俄在應付拿破崙與希特勒之入侵,是依「後退決戰」之戰略指導誘敵深入,到達氣候有利於俄軍之作戰地區,再實施決戰作為,而達克敵制勝之功。所以,加強氣象研判,選定有利作戰地區選定「利於己不利於敵」氣象地區去遂行戰爭,乃為決勝不變的戰理。

此外,特定的作戰地區有其特有的天然環境,一經選定,就要針對該地區之氣象特性,創新戰略戰術,以發揮氣象之功能。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應是一個最好的例証。

那一個決定美國參戰的日子,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擬定作戰計畫時,是選定太平洋北方海象最惡劣的一條航線,作為其艦隊接近夏威夷的航路,而於12月1日按計畫出發,並於12月8日晨1時,潛行至目標區,對美國珍珠港發動偷襲,而使美國海軍損失慘重。

顯然,日本指揮官相當善用天氣因素,對於作戰線的選擇,攻守方式之決定,均須針對作戰地區氣象特性而創新。

事實上,氣象是一項專業知識,而且沒有任何一位專家可以做出百分之百的正確研判。目前各國軍隊均設有氣象幕僚,來協助指揮官對氣象之研判與應用。

第二次大戰中,盟軍統帥艾森豪之對氣象幕僚之信任與運用,就屬於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其指揮諾曼第兩棲進攻作戰時,不僅依據氣象幕僚人員所提氣象判斷而概定攻擊發起(D)日在1944年6月5、6、7三天,而其6月6日的最後決心,也是根據其氣象幕僚史泰格(Stagg)上校於5日4時15分的會議中所提,6月6日天氣預測報告而下達。由此可見,指揮官對於氣象之幕僚之善用,是如何的重要。

當然,「天有不測的風雲」,儘管現代氣象科技日新月異,但仍無人能保證萬無一失,所以各指揮官對天候變化所能帶來的變化,必須適時掌握。且氣候的限制能加之於敵,亦能加之於我,對台海詭譎多變的氣候來說,氣象與軍事行動間的課題,是相當值的研究的。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好站推薦:http://blog.yahoo.com/_ZEIJAON5LQGS77AZP7K3BURCKQ/articles/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vnpfl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